唇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和治疗口腔黏膜病
TUhjnbcbe - 2020/10/25 20:52:00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发现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口腔黏膜病已屡见不鲜。口腔黏膜病的临床表现各异,病因大多尚不完全明确,治疗方式很多时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因此,口腔医生除了从现代医学角度考量口腔黏膜病外,也应学习一些中医的基础理论与诊疗思维。本期《今日口腔》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杨卫彬主任医师,为各位口腔医师讲解从中医角度怎样看待和处理口腔黏膜病。

作者:杨卫彬

中国中医科学院

概述

口腔黏膜病即口腔某一部位黏膜的正常色泽、外形、完整性与功能等发生改变的疾病。

口腔溃疡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明显,而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显著特征是反复发作,溃疡数目由少到多,部位由前到后,多发于口腔黏膜、牙龈、舌体上下与侧面及咽喉部。外观特征为,溃烂面大如*豆,小如米粒,表面附着白色溃烂腐膜。其发病因素除了少数与口腔局部因素直接相关外,绝大多数与全身或系统因素的关系密切。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发现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口腔黏膜病已屡见不鲜,口腔黏膜病的临床表现虽然各异,但究其病因,现代医学认为属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所致;中医则认为因情志不遂损及心脾,或阴虚火旺、热毒燔灼,或内挟湿热上攻于口所致。

口腔为脏腑的外在孔窍

中医理论的重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均不是弧立的,而且彼此相属,互有联系。口腔是整个机体的组成部分,其解剖形态上包括唇、齿、舌、咽,是人体与外界连系的孔窍,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各有对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脾主口……在窍为口”,意为脾开窍于口,口为脾之外窍。而唇为口之门户,故口唇合称,正如《灵枢·五阅五使》中云:“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充养牙齿,但先天之精需后天之精的滋养与补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在五行属土,位于中焦,共同承担着气血化生的重任,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齿赖肾精的滋养,但与脾胃存在着密切关系。

而舌为心之窍,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脏及主动脉的功能状态。心主血脉、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则可见舌强、语謇,甚或失语等。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血运行;肺上通咽喉,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若邪热犯肺,循经上炎,可见咽喉肿痛或溃烂。

中医学认为正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总称,具有维系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抗御外邪及防治疾病的作用。《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不生,人体就不会发生疾病。而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的情况下,或人体阴阳失衡,病邪内生,或外邪乘虚而入,均可使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学的正气包括了现代医学的人体免疫功能。与正气相对应,自然界中那些对人体有害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因素,被称之为邪气。在多数情况下,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而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因而,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据,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认为正气是决定发病的主导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中医学重要的治疗原则就是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看,扶助正气可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综上所述,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口腔黏膜的损害往往与心、肺、脾、胃、肾的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有较为直接的关系,通过调整脏腑阴阳虚实,可以治疗口腔黏膜损害,从而标本兼治。

口腔黏膜病的中医病因

口腔黏膜病属于中医口疮的范畴;早在中医学经典著作《*帝内经》就有“口疮”、“口糜”病名的记载。究其原因,一是属于热盛肌腐之证;二是由于火气发乎内,上炎为口腔糜烂,或是由于膀胱热邪闭郁,上发成口糜。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据现代医学研究,舌尖部的溃疡与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目前这些认识在口腔黏膜病的中医药治疗方面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临床中常用的引火归元法等既是具体的应用。《外科正宗》中记载:“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者,色淡而白斑细点,甚则陷露龟纹脉虚无力,此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发之”。

因此中医学认为,口疮的病因多与火或热有关,可分为实火、湿热;也可为虚火、虚阳外越,临症时必须辨别阴阳、虚实、寒热。

口腔黏膜病的中医治疗

口疮的常见证型可以分为五类:

心火炽盛

诸经之热,皆应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火上炎,熏蒸于口,则口舌生疮,患者可兼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小便短涩赤痛,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薄*,脉数。治宜泻火清心,方用导赤散(竹叶、生地、木通、生甘草梢)、凉膈散(大*、芒硝、炙甘草、栀子、薄荷、*芩、连翘、竹叶)等。

脾胃湿热

湿热互结,盘踞中焦,循经上扰,发为口疮。此类多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大便黏腻臭秽,舌质红,苔*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甘草泻心汤(甘草、*芩、人参、干姜、*连、大枣、半夏)、泻*散(藿香、栀子、石膏、甘草、防风)等。

肺胃热壅

患者除口疮外,常可见口臭口干,牙龈、咽喉红肿溃烂,小便*,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脉数。治宜清宣肺胃,方用清胃散(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皮)、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等。

阴虚火旺

肾阴亏乏,相火无制,虚火上炎,熏灼成疮。口疮量少,易发于舌根、舌下,色灰白,周边微红肿,疼痛较轻。兼见手足心热,骨蒸潮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丸(知母、*柏、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交泰丸(*连、肉桂)等。

脾肾阳虚

患者可见口疮色白或暗,周边淡红或淡白,伴倦怠乏力,形寒肢冷,食少便溏,或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肾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炙甘草)、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等。

明日将继续推送“中医治疗白塞病方法及案例”,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杨卫彬,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兼任中国老年医学研究会中医保健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学会中医适宜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审评专家等。

临床方面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免疫系统疾病、肾炎血尿、更年期综合征等。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期03版

★转载请获作者及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和治疗口腔黏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