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通宵营业略有盈余 深夜书房模式走向全国,热点资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这是3个月前,三联韬奋书店开始24小时营业时的宣言的。当时很多人担心这个浪漫的宣言会被冷酷的现实所击败。3个月过去了,三联拿出了一份“名利双收”的成绩单。名就不用说了,既有总理的鼓励又有媒体的追捧。“利”呢?虽然谈不上赚了大钱,但24小时经营让三联在收支平衡的情况下略有盈余,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
从4月8日开始至7月24日,三联韬奋书店的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6.67%。即便不考虑夜间销售,涨幅也为54%。也是在这3个月全国又冒出了多家24小时经营的书店,很多传统书店希望能够借着24小时经营这盏“夜灯”照亮自己的经营状况。三联韬奋书店为什么能在北京取得阶段性的成功?“24小时”又是否合适推广到全国?
4月8号三联韬奋书店开始24小时试营业,此前三天第一次作为而不是读者造访这家书店。冷眼旁观觉得书店自带的国营和人文气息只能让人谨慎看好其24小时经营的前景。出于这种担心,当时和负责人樊希安的对话是从“阳春白雪”的社会价值开始的。而这次再访三联,这个老品牌已经重新成为了一种现象,是时候该聊一聊“真金白银”了。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3个多月,他们赚到钱了吗?总经理张作珍很有自信说,在保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他们略有盈余。
张作珍:当时测算出来的,就等于说我们77个人,两班14个人,再加保安的话这是16个人,增加一百万图书,如果晚上能达到五千到一万,白天再有个增长的话,我们这个收支平衡就可以做到了,现在基本上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多出一百万我们是没用完的,我们现在还是盈利。
3个月前,很多人之所以谨慎看好三联24小时经营的经济效益,是因为此前一些连锁品牌在北京、上海的类似尝试并不成功。另外,按照正常逻辑,24小时经营尽管会带来宣传效果,但投入成本也会成倍上涨。张作珍认为,三联的成功是在精打细算基础上,书店经营理念也随之进行了革新。
张作珍:不是单纯的延长时间,包括增加服务,店堂的环境的一个改造,包括就是我们书种、品种进行调整,我们做一些活动,把读者吸引进来,让他们能留下来让他去阅读和体验,包括我们楼上书屋的咖啡馆他可以坐一坐,在这待一段时间可能就形成消费。
在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取得阶段性成功后,全国又有多家书店尝试24小时经营。据不完全统计,3个月时间,至少新增了9家“不打烊”的书店,比如杭州的“悦览树”、 青岛 的“明阅岛”、陕西的“夜书房”,越来越多的“夜灯”为读者彻夜不灭。但24小时效应真的能在全国的实体书店通用吗?对此,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义呼吁要“理性”。
王忠义:要理性,全国现在各地不少的地方,都想开24小时书店,客观的认为这个不能盲目跟风,要综合的分析你是否具备了这个条件,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把这些问题真正的付诸于我们流程。
已经有八年24小时经营经验的深圳书城中心城24小时书吧,经历了漫长的亏损过程,最近3年开始逐渐盈利。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总经理尹昌龙就认为尽管24小时经营有利于书店经济效益的提升,但他的公益责任显然会远高于经济效益。
尹昌龙:我们的24小时书吧开业是在2006年,也就是八年前,我们经营这个书店压力非常大,在前五年的时间一直是亏损,当然在最近三年我们在转换经营模式以后,24小时书吧开始进入盈利状态,过程中我们保持的价值定位就是人文关怀,以人为着眼点,以文化为立足点。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看似是经营单位,实际上承担着很重要的公益的一个使命。
今天全国11家24小时书店发布了一个共同宣言,宣言提出还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呼吁*府对24小时书店和各类实体书店继续予以*策扶持,使这种业态得以长期延续。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我们这个书店一定要和全民阅读结合起来,使它真正变成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另外我也的确认为中国这么大,没有照搬的模式。精神和示范都是一种共性的学习的东西,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做。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家共同来做这篇大文章,我对实体书店是充满信心的。
尽管“三联”的成功有其深厚的品牌效应做支撑,但24小时的尝试初显成效也体现了民众对于阅读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读书的人多了,夜里那盏灯下才会投射出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