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念珠菌病 [复制链接]

1#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782743.html

念珠菌病(andidia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Candida)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近年来,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导管、插管、器官移植、化疗以及介入治疗等新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加上艾滋病、糖尿病、肿瘤等高危人群的增多,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念珠菌菌血症已成为最常见的血流感染之一。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或播散性感染预后不佳。

病原学

念珠菌属真菌界半知菌亚门-芽胞菌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目前已发现余种。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至少有0余种可致人类疾病,其中以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最为常见,占念珠菌感染的50%-70%。其他如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等也可致病。白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的致病力最强。念珠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4--6μm,革兰阳性,发(出)芽繁殖,又称芽生孢子。菌体能发育伸长成假菌丝,少数形成厚膜孢子及真菌丝,但光滑念珠菌不形成菌丝。在血琼脂及沙氏琼脂上生长良好,适宜温度5~37°C。

流行病学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医院环境.各种用品表面及水果、奶制品等食品上,亦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口腔、胃肠道和阴道等处。

(一)传染源

念珠菌病患者、带菌者以及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等均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有两方面途径/p>

1.内源性较为多见,因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大量增殖并侵袭周围组织引起自身感染,常见部位是消化道及肺部。

.外源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包括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亲水性作业等;也可通过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等间接接触感染;还可通过饮水、食物等方式传播。

(三)易感人群

好发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包括以下情况/p>

1.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肿瘤、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大面积烧伤、粒细胞减少症等。

.应用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如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长期大量滥用广谱抗生素。

4.长期留置导管.各种导管是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入侵途径之一。

(四)流行特征

本病遍及全球.全年均可发病。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以皮肤黏膜感染为主,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最常见于婴幼儿,治疗效果好。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患者则好发系统性念珠菌病。近0年来深部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耐药菌株的产生也日益增多。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病原菌本身相关因素

1.黏附和入侵念珠菌大量繁殖首先形成芽管,并借助于胞壁最外层的黏附素等结构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随后芽管逐渐向芽生菌丝或菌丝相转变,并穿人宿主细胞,在宿主细胞内又直接形成新的菌丝,进一步扩散。

.毒力因素念珠菌能产生水解酶、磷脂酶、蛋白酶等多种酶类,促进病原菌的黏附、侵袭,造成细胞变性、坏死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器官损伤。

3.激发炎症菌丝侵入机体后.可激发补体系统及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及迟发超敏。

4.耐药最近发现,念珠菌可通过改变其多药外排载体功能,或改变唑类药物的靶酶基因而对唑类药物耐药;也可通过改变其胞膜结构而影响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与麦角固醇及磷脂的结合,从而导致对非唑类药物的耐药。

(二)宿主相关因素

1.宿主防御功能减退

(1)局部防御屏障受损:烧伤、创伤、手术、某些介入性操作,使病原体易于透过受损的皮肤、黏膜而入侵。

()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或后天性受破坏(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如放射治疗、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损害免疫系统的病毒(如HIV)感染,均可造成念珠菌的机会感染。

.医疗操作各种手术、胃管、导尿管、静脉穿刺导管、内镜检查、机械通气、介入治疗等,为病原体入侵机体提供了通路。

3.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不仅抑制了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有利于念珠菌的定植;同时抑制了对抗生素敏感的菌株,使念珠菌这种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医院感染。根据不同器官和发病阶段,组织病理改变可呈炎症性(如皮肤肺)、化脓性(如脑肺、肾)或者肉芽肿性(皮肤)。食管及小肠病变一般为浅表性糜烂或小溃疡,侵及心内膜可引起瓣膜增生性改变及赘生物附着,而急性播散性病例常可形成多灶性微脓肿。

临床表现

(一)皮肤念珠菌病

1.念珠菌性间擦疹又名擦烂红斑,是最为常见的皮肤念珠菌病,多见于健康体胖的中年妇女或儿童。念珠菌感染皮肤皱褶处(间擦部位),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会阴部、肛门周围、自觉瘙痒,表现为界限清晰的皮肤红斑及糜烂,周围散在丘疹、水疱和脓疱.呈卫星状分布。

.念珠菌性甲沟炎和甲床炎多发于手足经常泡水者,如水产工人、洗衣工和足浴工等,为念珠菌侵犯甲沟,甲床所致.表现为甲沟红肿化脓.可伴有糜烂及渗出.指(趾)甲变厚.呈淡褐色。

3.念珠菌性肉芽肿好发于婴幼儿面部、头皮、指甲、甲沟等.为念珠菌感染皮肤所致组织增生、结节、溃疡或肉芽肿形成,特点为富含血管的丘疹,上覆*棕色痂.刮除痂皮可见新鲜的肉芽组织。

4.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又称Hausen-Rothman肉芽肿.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儿童好发,常伴有多种全身疾病或免疫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黏膜及甲沟的复发性持久性念珠菌感染。

(二)黏膜念珠菌病

1.口腔念珠菌病为最常见的浅表性念珠菌病。包括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鹅口疮)、念珠菌性口角炎、急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等。鹅口疮最为常见,好发于新生儿,系白念珠菌的菌丝及孢子组成的灰白色薄膜附着于口腔黏膜上.边界清楚.周围有红晕,散在或融合成块,擦去假膜可见红色湿润面,也可累及喉食管、气管等。成人如发生该病多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减退,并常同时伴有消化道念珠菌病甚或播散性念珠菌感染,应予重视。

.念珠菌性唇炎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唇慢性炎症.多见于下唇.可分为麋烂性及颗粒性。前者于唇红的中央呈鲜红糜烂,周边角化过度,表面脱屑类似黏膜白斑;后者于下唇出现弥漫性肿胀,唇红及与皮肤交界处的边缘有小颗粒,微凸于皮肤表面。

3.念珠菌性口角炎好发于儿童或体弱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1角浸渍发白,糜烂或结痂,若长期不愈可发生角化增殖及皲裂。

4.念珠菌性阴道炎孕妇好发,阴道黏膜附有灰色假膜,形似鹅口疮。阴道分泌物浓稠,*白色凝乳状或乳酪样,有时杂有豆腐渣样白色小块,但无恶臭。局部可红肿.瘙痒、糜烂甚至形成溃疡。皮损可扩展至外阴及肛周。

5.念珠菌性包皮炎多无自觉症状,常表现为阴茎龟头包皮轻度潮红.龟头冠状沟处白色乳酪样斑片,以及鳞屑性丘疹,严重者可局部红肿、糜烂及渗出,出现尿频及刺痛.注意与慢性包皮炎鉴别。

(三)系统性念珠菌病

1.呼吸系念珠菌病念珠菌从口腔直接蔓延或者经血行播散.引起支气管和肺部感染。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患者常出现低热、咳嗽咳白色黏痰甚至咯血.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周围致密阴影或双肺弥漫性结节性改变。用气管镜获取支气管分泌物作真菌培养结果较为可靠。

.消化系念珠菌病以食管及肠道感染多见,多为鹅口疮下行感染。食管念珠菌病以进食不适、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内镜可见食管壁下段充血水肿假性白斑或表浅溃疡;肠道念珠菌病多发于儿童,以长期腹泻多见。肝脾念珠菌病及腹腔念珠菌病多继发于播散型念珠菌病。

3.泌尿系念珠菌病原发感染多由于导尿管留置后念珠菌上行感染引起.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甚至血尿等膀胱炎症状。肾脏感染则多发生于血行播散,肾皮质和髓质均可受累,局部坏死、脓肿,并可导致肾功能损害,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腰痛和腹痛。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和白细胞,直接镜检可发现菌丝和芽胞,培养阳性有助确诊。

4.念珠菌菌血症多为局灶感染发生血行播散所致,多个器官同时被念珠菌侵犯,又称为播散性念珠菌病,病死率高。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以肾脏和心内膜损害多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以及多脏器如心脏、肾、肝等受累表现,确证有赖于血培养,但阳性率不到50%。

5.念珠菌性心内膜炎常继发于心脏瓣膜病变、人工瓣膜、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术后.临床表现似其他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赘生物通常较大,栓子脱落易累及大动脉,预后差。

6.念珠菌性脑膜炎少见,主要为血行播散所致,预后不佳。感染可波及大脑皮层、小脑及脊髓,表现为头痛失明、谵妄及脑膜刺激征。但视乳头水肿及颅内压增高不明显。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多.糖含量正常或偏低.蛋白含量升高,需与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脑脊液早期检查不易发现真菌,需多次真菌培养

实验室检查

(一)直接镜检

标本直接镜检发现大量菌丝和成群芽胞有诊断意义,菌丝的存在提示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如只见芽胞.特别是在痰液或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属于正常带菌,无诊断价值。

(二)培养

常采用沙氏培养基.必要时可将标本接种到氯化三苯基四唑(TZC)或琼脂培养基。由于念珠菌为口腔或胃肠道的正常居住细菌.因此从痰培养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出念珠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若标本是在无菌条件下获得的.如来自血液脑脊液、腹水、胸水,中段清洁尿液或活检组织,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可靠依据。同一部位多次培养阳性或多个部位同时分离到同一病原菌,也常提示为深部真菌感染。所有怀疑深部念珠菌病的患者均应做血真菌培养。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中同时存在芽胞和假菌丝或真菌丝可诊断为念珠菌病,但不能确定感染的种,必须进行培养再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作出鉴定。

(四)免疫学检查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乳胶凝集试验、免疫印迹法可检测念珠菌抗原,有早期诊断价值。采用ELISA、补体结合试验可检测特异性抗体,但临床应用受限,因健康人群也可检测到一定的抗体水平.而在疾病早期抗体水平不高。患者常有免疫功能低下也影响抗体的出现。

(五)分子生物学检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快速诊断念珠菌病已成为国内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