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院推出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 [复制链接]

1#

流行病学

年12月以来,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截至目前搜集到的观察病例和确诊病例,显示无华南市场暴露史病例在增加,并出现了无暴露史的聚集性病例。20日晚间,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连线时表示,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有可能是野生动物。

发病特点:

一般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

实验室检查:

在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

胸部影像学检查: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临床观察到的病例特点,从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是9天。部分病例疾病进展较快,发病到出现呼吸困难仅7天左右。患者年龄集中在40-60岁,危重症约占15%,多为老年人、有基础病者及肥胖者。

我院组织相关专家进行

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中医病机病型分析

我院在卫健局*委鼓励发展中医药并积极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诊治的方针指引下,组织方剂科、急诊科和呼吸科,结合目前气候、上虞当地起居饮食等特点,结合五运六气对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进行中医病机病型分析。

中医病机分析

中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把人与自然环境看作密切相关的统一体。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大自然的变化既作用于人体,也影响致病物质的生长与广泛为害。温病之形成有内因与外因两大因素。《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帝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强调“内因”在发病上的重要性。此外还强调了外因在发病上的重要性,吴鞠通注:“盖谓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即内因是物质变化的关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年,己亥岁,《*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己巳、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岁土不及,风乃大行,上半年多风,下半年燥热。

“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如果冬天暖,肌肤腠理不会像寒冷时那样紧闭,人体的状态也就提前发散阳气。本来冬天就是阳气缺乏的季节,精气还没藏够,就开始发散,那么来年的阳气就会更不足。今冬气候温暖,在这个应寒反暖的时节,风邪夹杂温燥之邪侵袭人体致病。

我院根据健医院院长刘清泉武汉归来实录得知武汉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线情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舌象,不管舌苔偏*还是偏白,但总的呈厚腻苔。我们了解到武汉的气候状态,一个是阴雨,一个是湿冷,尽管较以往冬天,温度偏高一些,但没有阳光,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我们判断其病因属性以“湿"为主,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阳明腑实,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目前因为各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是武汉输入性病例,所以病人的病因属性和病机特点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会有一些轻微的差异,要结合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与热结合而成湿热,与寒结合形成寒湿,与燥结合而成燥湿…….但总归"湿毒"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核心病因,所以,我们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就考虑早期如何化湿,以防湿邪郁闭以后化热,进入阳明,腑实不通,会加重肺气的郁闭。因为阳明属于胃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样肺的症状就会更加严重,阳明腑实证重了以后,湿就极易化成湿毒,湿、热、毒、瘀合并,就容易岀现热深厥深。我们看到一些病人往往表现为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处于脓毒症的状态,所以早期正确、及时地化湿,然后通腑泄浊,是治疗这个病的一个关键环节。

根据上述原则,我院结合区卫健局*委鼓励中医药积极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要求,参考上虞目前气候、当地起居饮食等特点,判断此病初期多为表寒里热夹湿,湿热遇阻肺卫为主;中期转湿热蕴毒、邪伏膜原、邪阻少阳;急期转为热入营分、邪盛正虚;恢复期病机以正虚邪恋、易夹湿夹瘀为主要特点并结合SARS期间国医大师邓铁涛的经验最终做出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型肺炎的以祛湿为主的中医诊疗方案。

治疗方案

一、风温病预防方——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彭胜权

治疗原则:益气充卫,清热祛湿

药物组成:

*芪30g金银花10g芦根15g

连翘10g麦冬15g茯苓15g

白术15g稻芽15g菊花10g

该方比较平和,不易伤正,可作为预防外感疾病服用。方中*芪益气充卫,以使正气充沛,卫表得固,拒邪侵入;茯苓、白术既可助*芪益气,又可合稻芽健运脾胃、祛湿消食,从而顾护后天之本;银花、连翘、菊花清泄肺热,以防内外相引而招引外邪;麦冬、芦根滋养阴津,以防肺金易燥之虞。全方以扶助正气为主,清热祛湿为辅,体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理念。若体质偏寒湿,可去金银花、连翘、菊花,选加干姜、陈皮、紫苏叶、藿香等;若体质偏湿热,金银花、连翘、菊花减量加木棉花、龙脷叶等。

煎服法:此方加5碗水,水开后煎煮15分钟,熄火后再焗10分钟后温服。2~3人分量。

彭胜权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长期从事《温病学》医教研工作。年,SARS爆发。作为当年诊治SARS医院,广中医一附院以中医药为主的治疗方案“抗非”取得了零死亡、零转院、零感染、零后遗症的令人瞩目的成效。

二、中医药治疗

分证论治:

(一)早期:多在发病后1-5天左右,病机以湿热遏阻、卫气同病为特点。治疗上强调宣透清化。

1.湿热遇阻肺卫证

症见发热,微恶寒,身重疼痛,乏力,口干饮水不多,或伴有胸闷院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塘泄,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略数。治以宣化湿热,透邪外达。方用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

处方:苦杏仁12g,滑石15g,通草、厚朴、僵蚕、蝉蜕、苍术各6g,白豆蔻(打碎、后下)5g,竹叶、法半夏、*芩、青蒿(后下)各10g,生薏苡仁20g,姜*9g。

2.表寒里热夹湿证

症见发热明显,恶寒,甚则寒战壮热,伴有头痛,关节痛,咽干或咽痛,口干饮水不多,干咳少痰,舌偏红、苔薄*微腻,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宣肺化湿。方选麻杏甘石汤合升降散加减。

处方:炙麻*、炙甘草、蝉蜕、薄荷(后下)各6g,生石膏(先煎)30g,炒苦杏仁、僵蚕、*芩等各10g,姜*9g,连翘、金银花、芦根各15g,生薏苡仁20g。

(二)中期:多在发病后3-10天左右,病机以湿热蕴毒、邪伏膜原、邪阻少阳为特点,治疗上强调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1.湿热蕴毒

症见发热、午后尤甚,汗出不畅,胸闷脱痞,口干饮水不多,干咳或呛咳,或伴有咽痛,口苦或口中粘腻,苔*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生石膏(先煎)30g,滑石20g,炒苦杏仁、法半夏、僵蚕、*芩、姜*、石菖蒲各10g,茵陈、虎杖各15g,白豆蔻(打碎、后煎)、蝉蜕、苍术各6g,柴胡12g

2.邪伏膜原

症见发热恶寒,或有寒热往来,伴有身痛、呕逆、口干苦,纳差,或伴呛咳、气促,舌苔白浊腻或如积粉,脉弦滑数。治以疏达透达膜原湿浊。方选达原饮加减。

处方:槟榔12g,厚朴6-9g,知母、法半夏、苦杏仁各10g,草果(后下)l-3g,*芩12g,柴胡15g,生薏苡仁30g,滑石20g。

3.邪阻少阳

症见发热,呛咳,痰粘不出,汗出,胸闷,心烦,口干口苦不欲饮,呕恶,纳呆,便溏,疲乏倦怠,舌苔白微*或*腻,脉滑数。治以清泄少阳,分消湿热。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

处方:青蒿(后下)、*芩等、炒苦杏仁、竹茹、郁金、法半夏各10g,茯苓15g,陈皮6g,生薏苡仁30g,滑石20g,青黛(包煎)、苍术各6g。

(三)极期(高峰期):本期多在发病后7-14天左右,临床的突出表现为气促喘憋明显,或伴有紫绀,病机以湿热毒盛、耗气伤阴、瘀血内阻为主要特点,少数可表现为邪入营血,气竭喘脱;治疗在祛邪的同时必须重视扶正,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营汤、犀角汤等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并静脉使用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1.热入营分,耗气伤阴

症见身热夜甚,喘促烦躁,甚则不能活动,呛咳或有咯血,口干,气短乏力,汗出,舌红绛、苔薄,脉细数。治以清营解毒,益气养阴。方选清营汤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水牛角30g,生地*、玄参、金银花、山茱萸各15g,西洋参(另炖服)5g,麦冬10g。并可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以益气养阴。

2.邪盛正虚,内闭外脱

症见发热不明显,喘促明显,蜷卧于床,不能活动,不能言语,面色紫给,脉细浅数、无力;或汗出如雨,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治以益气固脱,或兼以辛凉开窍。药用大剂量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或是参附注射液,并用参附汤或生脉散(汤)送服安宫牛*丸或紫雪丹。

(四)恢复期:多在发病后10-14天以后,病机以正虚邪恋、易夹湿夹瘀为主要特点,主要证候有气阴两伤、气虚夹湿夹瘀,治疗强调扶正透邪,并重视化湿、活血。

1.气阴两伤证

症见热退,心烦,口干,汗出,乏力,气短,纳差,舌淡红质嫩、苔少或苔薄少津,脉细或细略数。治以益气养阴。方选参麦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化裁。

处方:太子参、芦根各15g,沙参、麦冬、山药、玉竹各10g,法半夏6g,白扁豆12g,炙甘草3g。

2.气虚夹湿夹瘀证

症见气短、疲乏,活动后略有气促,纳差,舌淡略暗、苔薄腻,脉细。治以益气化湿活血通络。根据虚实不同可分别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或血府逐瘀汤等加减化裁。

处方:太子参15-30g,生白术、茯苓各15g,白扁豆、佩兰、郁金、法半夏、桃仁、当归各10g,丹参、赤芍各12g,生薏苡仁、忍冬藤各30g。

我院将“防风温病茶饮”向医共体全体职工,

火车站、客运站等旅客发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