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宅基弟来源:宅在金融圈
今天是我三十岁的生日,一不小心,我从二十多岁变成了三十好几.今天早上收到我老妈的短信,说一转眼我儿子也三十岁了.此处略过感叹时光飞逝的三百字…
我们每天沉浸在各种事务中,总有一种自己会一直这样存在下去的错觉,但是也许到了一个时点,你会被提醒:自己已经走了多久,还剩多久。这正是生日的重要意义.我至少也已经度过了人生的30%,也许更可能的是三分之一.
我为什么要辞职?
而立之年,我辞职了,也是我人生轨迹的一个重大变化,很多人对此感到比较意外.我的职业生涯之前算是相当顺利,从五道口毕业后进入某大型资管公司,一年后就开始管钱,也算当时公司最前轻的投资经理了,感谢各位领导的栽培,账户从小到大,当我离开时,已经管理了数百亿的资管产品,业绩还可以.宅基弟一直还算低调,这也是第一次简要介绍下自己,没啥别的意思,就是想说明自己不是混不下去了才辞职的。
那到底是为什么?留个扣子,下面慢慢扯。
金融盛世
现在的金融行业,真是鼎盛一时,上市公司利润里,金融行业动不动就占一半.金融机构也是牛的不行,就拿租房子来说,在我工作的陆家嘴,贵就不用说了,你还别嫌贵,出钱都租不到好地方.核心区地方本来就不大,有的土豪机构还特别浪费,没几个人就要搞一层楼,空着就空着,不差这点租金.金融从业人员呢?虽然是股东吃肉,员工喝汤,那也是相当不错的,我查了个数据,在上海,金融从业人员的平均年薪是18万;而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不到6万,前者是后者3倍有余.在制造业里面,年薪百万非常难得,而在金融行业,尤其是在证券投资领域,不说很容易吧,那也真的算不上特别.这显然不是人能力的差异造成的,而是行业的差异造成的.薪酬的指挥棒下,大批学子涌入也不足为奇.这就是金融行业现在的处境,也只能这么完美了.完美到无法变得更好,只能变得更坏.
盛世危局
也许有人说,金融行业就应该赚大钱,就是牛,发达国家也是这样.真的是这样吗?有人会举高盛的例子,你看人家平均年薪几十万美金呢。但高盛全球员工也才3万人,你不能只盯着塔尖的那些人看,你要看平均水平。我从查了下数据,让大家有点失望,其实是不高的,尤其是行业差距并不大。美国金融业平均周薪是美金,一年大概6万美金吧,而制造业的周薪达到美金,一年也有5万多美金啊。两者差距并不大,金融业只有制造业的1.2倍。我又查了台湾,大概是1.5倍,这个数字也曾经高过,在二十年前,还是在2倍以上的,现在差距明显缩小了。这个反应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有点常识就知道,如果一个生意特别赚钱,那么肯定很多人想去干,干的人多了,竞争激烈赚钱会越来越难,直到生意赚钱水平回到接近平均水平。
你好我也不差的竞争
而金融行业过去的十年,牌照是很难拿的,新的机构比较难进入。各种价格要素又是管制的,不要操心什么利率啦,汇率啦,躺着就可以数钱。金融机构之间有竞争,但性质上属于垄断竞争,不是生死存亡的竞争,是你好一些我也不错的竞争。过去几年没听说哪个正规的金融机构破产重组吧?这种环境下的金融企业,其实是效率很低的。有个在某四大行做过领导的朋友跟我讲,这个大行的人砍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业务照做,还可以做的更好。我自己也经历过啊,两点给一个银行金融市场部打电话催交易,人家嫌烦说我们两点半才上班。
人才最重要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这里要讲一个谎言,大家都说人才是金融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每次领导说这个话的时候,都希望看到年轻人眼里的光芒,觉得自己真的好重要啊,其实在垄断竞争的大机构,这是个美丽的谎言。没有平台,你的价值很小,没有你,中国人多了去了,换一拨人一样干,好一点差一点,快一点慢一点,对这种大机构来说无所谓的。
金融行业大机构病盛行
垄断竞争嘛,小的机构进不来,大的机构越来越大,大而不倒。金融行业存在的大机构病是相当普遍的。我来分析一下,大机构病是怎么回事。
对于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来说,因为我平台很重要,牌照很重要,谁来都干的差不多,我为什么要给你很高的激励呢?什么合伙制,什么分成制,你想都别想,现在你能喝点汤也很好了,还不知足!?对于这个金融企业的高管来说,大多数都几乎没有持股,他虽然有时候也叫董事长总经理,但基本也是个打工的,现在不缺钱,社会地位也有,何必去冒险呢?干成了也没什么,干砸了就丢了位置,不如守成混退休即可。对于这个企业的中层干部来说,也是如此,你想干事,领导还怕你给他惹麻烦呢。不如想想怎么能补个高管的缺。底下的人就更没戏了,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空姐和金融民工的危机》,待会附在后面,大机构的扩张已经完成,大家进来的都是年轻人,你连中层干部都很难混上的,多干一点少干一点,其实区别不大。久而久之,拖家带口,也想着在这混退休了。这不是哪个人,哪个领导的问题.这是个局,是个网,每个人都很聪明,都做出了自己的最优选择。如果这个网是封闭的话,这些选择没有问题,这不就是传统官场上的选择吗。但是,这个网恰恰不是封闭的。
金融自由化的前夜
现在已经是金融自由化的前夜,开弓没有回头箭,利率、汇率逐渐的放开,价格管制放开,我相信金融牌照也会逐步放开。就拿利率而言,作为一个债券投资经理感触最深,我刚入行的时候,利率波动很小的,一天几个BP算不小了,现在每天波动十几个BP都正常。金融行业的竞争环境会从垄断竞争逐渐发展到自由竞争。过去的几年里面已经涌现出了很多新型的金融机构,一些民营的小券商,和一些正规的P2P,第三方财富公司等都赚到了钱。我也认识一些做P2P的朋友,真的不容易做,全国铺网点人海战术,资金成本又高,征信全靠自己搞,就靠这样还能赚到钱。真不是他们厉害,效率高,而是传统的大型的金融机构效率实在太低。这个金融市场分为两类机构:一种是没有正向激励的机构,另一种是有正向激励的机构,前者现在占主流,所以后者比较容易成功。
金融行业这头猪养肥了该宰
金融行业赚钱能力十分变态,大家都看到了,你就是大户阿,不吃你吃谁?救股市你要上吧,真金白银打进去,救楼市你要上,不能抽贷,救地方*府债务你也要上,硬被摊派了数万亿的低息债券阿.现在银行为什么这么多冗员,也是在前些年经济不好时候,应国家要求创造就业岗位阿.反正出钱出力的事情都要你来干.今年上半年大银行的盈利增长已经很少了,看起来拐点已现.这头猪养肥了,到了杀的时候,你不让利其他行业,大家都玩完.
薛宝钗讲,大有大的难处.盛极而衰,就是这个样子.但现在还实在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贾府里随便省省那也是大把现银啊.金融机构里面,效率提升大有空间,会创造很多新的业务机会.一些小公司有机会成长为大公司,一些大公司要么提升自己,要么逐渐没落,这是自由竞争的一个普遍规律.
未来在哪里?
年轻人喜欢谈未来,因为未来似乎有无限的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的可能变成了现实,也有更多的可能变成了不可能。未来十年,我想把更多的可能变成现实,而不是把很多的可能耗成了不可能.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辞职?原因很简单。
在我最年富力强的时候,遇到了金融自由化的前夜,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所以,哥要闯一闯.
附 :空姐和金融民工的危机
这篇文章是在飞机上写的,近期有些出差,在东航班机上频繁的看到空姐,在偷瞄几眼的同时,突然有点想法。(如果你有想歪,罚你转发此文次)。
国内空姐有什么特点?第一是年轻,我看二十多岁的居多,大专或者本科毕业后,经精挑细选,直接进入这种大型的航空公司;第二、虽近年来质量有所下滑,但空姐的颜值和身材仍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工作内容相当单调无聊,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上岗。
这跟金融民工是何等的相似。金融行业和航空公司都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进来的都是年轻人。我所在的公司在资管行业也属于大型企业,那天跟行*聊天,他告诉我,我们公司竟然没有一个退休人员,相当震惊,细想也非常正常。这在基金券商等资管行业里面应该非常普遍。银行保险可能相对多些,但也很稀少,我查了下平安银行的年报,总员工只有3万5,退休人员只有94人,比例0.3%不到(没查到其它银行的数据)。前几天参加校友会,这个印象愈加明显,我毕业的院校号称金融*埔,毕业了很多的金融大佬(当然也毕业了更多像宅基弟这样的金融民工),即使是前几届(81年开始)的学生,现在绝大部分还都活跃在一线!在很多行业步入老龄化的时候,中国的金融行业是非常年轻的。我们公司现在80后是骨干、70后是领导,60后是BOSS,基本的比例是:10:1,平均年龄只有30出头。
空姐的第二个门槛是颜值,而金融民工的主要门槛是学历。现在新晋的绝大部分人还是要有名校的研究生学历,谈不上加分,但是个基本配置,国内的难考些,国外的花钱多些,少数早期入行没有这个学历也会通过名校MBA来弥补。
第三个特点是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上岗。这点可能有争议,因为金融一直逼格较高,金融系统确实是非常复杂的,波音客机也很复杂,但不代表其中所有人的工作都很复杂,而是相反,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工作,比种庄稼、盖楼房简单多了。对于大公司而言,现在分工很细,流程严密,大部分人是螺丝钉,只要掌握自己那一块就好了。
这三个特点都蕴含着危机。
第一个是年轻,年龄结构非常扁平,很难再重复过去的晋升路径。我们公司过去的10年,人员膨胀了10倍,当时的骨干都当了领导,当时的领导都当了BOSS。未来是没有这种好事了。进入存量博弈的阶段。这里吐槽一句,很多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很扯淡的事,我们常以为我们能够模仿我们前辈或者领导的职业生涯,这是非常错误的,每个时代的人走向成功的路径都是非常不一样的。如果运气好,没被裁掉,现在的空姐大部分只会变成老空姐,现在的金融民工只会变成老金融民工。
第二个是学历门槛大幅降低。跟空姐的颜值一样,近年来学历也在贬值,到了人手一个的地步,对后期的发展影响也逐渐降低。计划在后面写一个金融从业人员学历的专题,再详述这个。很有意思。
第三个简单重复并且高薪的工作必将大幅减少。现在的金融机构历史包袱轻,竞争不激烈导致了行业利润丰厚,养的起很多闲人,并且薪水还不错。整个行业一直在扩张,国内的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证券行业)基本没有经受过大规模的裁员,也没有大的金融机构倒闭,淘汰的人很少很少(我说的淘汰是指被迫离开行业,而不是某个公司)。我所在的债券投资领域,抓进去的人估计比裁掉的人多。将来这个肯定要打破的,金融混日子的年代很快就会过去。空姐现在的薪水已经缩水了很多,金融民工们也不远了,我们是混不到退休的,要闯出一条新的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