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皮肤科学起源于欧美,大部分皮肤病是由欧美皮肤科学家发现并命名,而亚洲则以日本学者首先报告的皮肤病为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皮肤学界逐步有了中国皮肤科医生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追忆历史,鼓起干劲,让越来越多的皮肤病由中国医生发现并命名。
维生素A缺乏性皮肤病
年,医院首任皮肤科主任ChesterN.Frazier和胡传揆教授共同报告。患者皮肤表现为干燥、四肢伸侧为主毛囊角化性丘疹,补充维生素A后迅速好转。该病在国际上的报告开创了中国学者首先发现和描述皮肤病的先河。
儿童特发性真皮弹力纤维溶解
年,由孙建方等报告。临床表现为患儿上肢、躯干散在分布洗白色至淡*色丘疹或斑,直径为0.1~0.6cm,表面有细纹,部分似有疝囊样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上中部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散在炎症细胞浸润。弹力纤维染色显示,真皮上中部弹力纤维缺乏。
妊娠股臀红斑
年,由张建中等报告。该病发生于妊娠中后期,表现为臀部和大腿对称性界限清楚的红斑,浮肿性。病理为真皮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分娩前自行消失。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年,由高天文等报告。该病是发生于头面部的进行性发展的肉芽肿性斑块,抗真菌药治疗不佳,患者大多数因病变侵犯脑部而死亡。
弥漫性色素沉着伴点状色素减退
年,孙建方等报告了3例患者。患者自幼全身皮肤弥漫发黑,略呈铅灰色外观,同时在黑变的基础上出现密集点状白斑,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病理结果显示,存在表皮基底层轻微黑变、灶性空泡化和真皮浅层色素失禁。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年,由孙建方等报告。主要表现为手背、指背、手腕出现对称性褐色角化性斑片,主要分布在掌指关节及其周围、指背、手背两侧和手腕屈侧,足背损害较轻,损害有明显的季节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和轻度乳头瘤样增生。伴发脓疱的家族性可变性红斑角化症
年,中国医院发现一个家系,在6代92人中30人发病。19例被调查的患者中有5例(包括先证者)曾短期出现脓疱样皮损,排除局部细菌及真菌感染。先证者皮损处组织学检查发现,表皮上部角质形成细胞空泡样改变,颗粒层有角化不良和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细胞间隙增大,线粒体空泡形成。
特应性皮炎样移植抗宿主病
年,由张建中等报告。本病临床特征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以上,为一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缓慢,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疹、毛周隆起,伴有明显瘙痒、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或血清总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对抗排异和局部抗炎治疗有良好反应。
肢端含铁血*素性淋巴管畸形
年,由王刚等报告。所有患者皮疹均为先天发生或发生于2岁以内,临床表现为肢端的红色或褐色的丘疹、结节。病理表现为真皮内扁平或裂隙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外红细胞和含铁血*素沉积。免疫组化显示所有的病例均表达淋巴管标记D2-40和Prox1,不表达WT-1。
PLACK综合征
年,由杨勇等报告。该病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泛发性皮肤剥脱、白甲、肢端点状角化、唇炎及指节垫。作者还同时确定了其病因为CAST基因突变。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年第30卷第13期)
CSDCMA资讯平台
为了方便全国皮肤科医生交流和学习,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官方